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多益网络联合主办爱心团年饭 席开云端温暖不减

来源:新快报

作者:潘芝珍 李斯璐 严蓉

 

  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年幼体弱的他不便返乡,只能和爸爸妈妈留在广州的临时住所,安静休养;因种种原因,茕茕孑立的他,依旧徘徊在广州街头,形影相吊,看他人喜庆团年……处于困境的人们期待互相取暖,迎接春节。由广州市妇联、广州市慈善会指导,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广州多益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快报社联合主办,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特约支持,碧桂园集团、香江集团、太古可口可乐等众多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携手的2021年天天公益爱心团年饭“多益温暖云团圆”启动仪式日前在羊城创意园智酷车间举办。近200份新春盆菜、油米、可乐等丰厚慰问品在现场整装、打包、装车、发货,定点配送到广州百家餐桌。

众多爱心企业向来到现场的特需家庭代表送上礼包和祝福

 

出钱出力用心 爱心从来没变

  卸货、分装、封口、贴箱……羊城创意园智酷车间里,犹如流水线的物资打包行动忙碌而有序,数百份用于2021年爱心团年饭活动的贺年大礼包配搭妥当,齐整入箱。

  年近六旬的广东省地贫防治服务总队志愿者罗甜窝大姐特意从番禺区赶到,参与物资打包行动。“虽然很累,但累得很开心。能为爱心团年饭出力,很有意义。”她说。和她一样出现在打包现场的,还有来自国强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大家齐心协力,为广州市200多个特需家庭献上心意。春节临近,新快报天天公益一年一度的爱心团年饭活动如期而至。从2013年起,每年春节前夕,新快报都举办爱心团年饭,在固定地点开席数十桌,为重症、贫困、失独的家庭送上一顿团年饭大餐,组织大家如家人般欢聚。2021年初,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新快报首次取消线下聚会,改为“温暖云团圆”,以全新的“线上+线下”方式组织活动,帮助困难群众在云端团聚,提前感受年味。实际上,早在2020年岁末,主办方就已经开始筹备。华南碧桂园学校及华南碧桂园中英文幼儿园牵挂困难群体,组织学生和家长发起“爱的行动派”公益义卖,为爱心团年饭筹得4.6万元善款,并捐赠到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基金。学生家庭兴致勃勃,并叮嘱新快报相关人员一定要用善款为困难群体和重症贫童送上一顿温暖大餐。随后,主办方用善款购买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盆菜。与爱心团年饭比肩同行多年的合作伙伴——公益机构“明德服务队”,如往年一样捐赠食用油和大米,委托新快报配送到受助人的餐桌。作为2021天天公益爱心团年饭的联合主办单位,连续两年参与爱心团年饭的广州多益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为受助家庭准备了“吉祥如意”公仔,吉祥物熊猫“无忧”昨天来到启动仪式现场,祝愿所有身处困境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喜乐,吉祥无忧。

  汇聚百家之礼,送出诚挚慰问。每年,爱心团年饭都获得社会各界支持。今年,有了更多的伙伴加入,为受助群体调制的“年味”也越来越浓。广州多益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与新快报社、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共同联合主办本次活动;作为特约支持单位,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在爱心团年饭筹备工作中提供多方支持;碧桂园集团、香江集团、京东物流、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共襄善举,在活动筹备期不仅派出志愿者,还提供各种爱心物资。新春纳福,必不可少。新快报书画院请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春盛、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陈凯、广东书法院展览教研部主任罗炳生等三位书法名家,为困难家庭手书“福”字,寄情于笔墨。就这样,盆菜、优质米油、可口饮品、吉祥公仔,还有书画家亲书的祝“福”,分装成满满当当的新年大礼包。1月24日,2021天天公益爱心团年饭——“多益温暖云团圆”正式启动,广州市妇联宣传部部长袁微,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张伟,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葛晓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新快报社社长许志权等嘉宾代表组委会出席启动仪式,共同见证“云端”团年。在线上,新快报通过影像记录的形式,记录各个家庭品尝美味盆菜的场景,并通过直播的形式,云端传播“温暖”。同时,开通直播端口,将活动启动仪式传送到千家万户。众多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而不能到场的受助病童、困境家庭、单亲妈妈、流浪人士等,与学校教师、家长、同学们、爱心单位志愿者等一起同聚云端观看仪式,目送大礼包启运。

  “感谢新快报,让同学们的爱心得到了精准配送。未来,我们将继续组织同学们参加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延续爱心。今年虽然不能共聚,但我们依然祝福大家,牛年大吉,笑口常开。”观礼嘉宾之一的番禺区华南碧桂园学校副校长高建华对“云团圆”形式表示赞赏。

一份份的盆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爱心

 

兵分多路,送上温暖和快乐

  “好香啊,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菜!”爱心团年饭启动仪式现场,一部时长4分多钟的短片吸引了所有到场嘉宾的注意。镜头里,重症的孩子们和父母们围坐在一起,望着汤锅里渐渐沸腾的盆菜,眼里透露出渴望和快乐。事实上,早在启动仪式一周前,新快报记者已分兵多路,给重症病童家庭、单亲特困妈妈、城市流浪人员等特需群体代表送去了爱心盆菜,让他们“试吃”,提前体会新春的温暖和快乐。每一份美味盆菜里,都浸透2021天天公益·爱心团年饭组委会的祝福和关爱。

 

重症儿童家庭:“吉祥如意”上门 孩子们欢呼雀跃

  “哇,有鲍鱼,还有我喜欢吃的鸡翅!”香喷喷的盆菜在锅内“嘟嘟”沸腾,家住广州番禺的重型地中海贫血男孩冯宇恒站在火炉旁瞪大眼睛,惊喜欢呼。

  饭菜上桌,乖巧恒仔第一时间将鲍鱼夹给爸爸冯东。

  宇恒和爸爸关系最好,父子俩相依为命。“前段时间,医院通知儿子去做半相合移植。只要移植,他就可以重生。”但是,高达40万元的治疗费让家里一筹莫展。雪上加霜的是,妈妈不堪重负,选择离开家庭,另谋出路。

  今年春节,冯东和宇恒无法回清远老家,冯东想着,年夜饭无非是出租屋里,父子相对而坐,一荤一素两个菜,一起团年。

  冯东怎么也想不到,新快报记者会将团年饭送上门,他喜出望外。“鲍鱼粒、瑶柱、海参……别说宇恒,我都没吃过!”那一天,他做了宇恒最爱吃的炒鸡,配着盆菜,父子俩吃得津津有味。

  像宇恒这样的重症病童,是爱心团年饭关爱的特需群体之一。比宇恒更不幸的,还有分布在儿童希望基金会10个广州小家赞助的肿瘤儿童家庭。每年爱心团年饭,小家的宝贝们都因为化疗后要“养细胞”,不能外出参加活动。今年,盆菜礼包送货上门,终于让这群可爱的宝贝,同享美味,共庆团圆,而可爱的“吉祥如意”公仔,更是让小家伙们欢呼雀跃,爱不释手。

 

单亲特困家庭:“以前过年哪舍得吃这么高档的菜”

  李秀萍今年57岁,她的人生是大写的“难”。21年前,儿子毅仔出生后没几天,突发缺氧导致脑部受损,留下智力障碍后遗症,一直在特殊学校就读。雪上加霜的是,丈夫因此离开母子,留下她独自挑起生活重担。“家中还有老母亲,患老年痴呆十多年,也是跟我们生活,由我照顾。”李秀萍说,她没法出去打工,一家三口就靠着老母亲和自己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去年老母亲去世,她和儿子的生活来源就只有自己的1000多元退休金。

  “以前过年哪有吃过这么好的菜……不舍得买!”捧着新快报记者送来的盆菜,李秀萍很开心。她说,儿子现在工疗站做手工,没有多少收入,她的退休金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哪怕是过年也都一切从简。“去年我去你们爱心团年饭的活动现场,这活动真好,我可以看到那么多单亲妈妈,大家一起聊聊天,好像生活里的困难不算什么事了。”李秀萍说,今年的“多益温暖云团圆”令她欢喜万分,“盆菜上门,幸福满满”。她洗好青菜,和一盆“硬菜”完美结合,炮制出一锅以往想也不敢想的“豪华版”团年饭。

  “好吃,好吃……”毅仔一边看电视,一边大口嚼着妈妈夹到碗里的菜。他最喜欢吃盆菜里的鲍鱼和鸡翅,一块接一块塞进嘴里,两边腮帮子鼓起来。李秀萍笑嘻嘻地看着儿子,眼里满是疼爱。

 

城市流浪人员:“20多年来,我第一次吃到团年饭!”

  在广州天河好人尚丙辉外来人员工作室,12名流浪在城市边缘的中老年人围桌而坐,面前摆放着十多个荤素搭配的热菜。

  “20多年来,我第一次吃到团年饭!”河北唐山人宋立新笑笑,又摇头叹息。今年55岁的他已经在广州流浪十多年,他平日的伙食多是泡面,或是好心人送到广州东站的盒饭。在他印象里,自从离家后,团年饭就与他无关。“能吃饱就不错了,还能挑肥拣瘦?”宋立新说,眼前热饭暖汤,只在梦里见过。

  和宋立新一样,66岁的老吴也不想回家。“那个地址(家庭地址),就刻在心里,只是不想告诉任何人。”须发皆白的老吴说,每一个离家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伤心事。“他(宋立新)父母去世,又离了婚没有孩子,户口都被注销了。我是不想回去,混成这样,哪有脸见乡亲?”

  在“吉祥如意”公仔的陪伴下,一桌人边吃饭边唠嗑,他们都说,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特别感谢你们,好多年没有像这样高兴过。”

  新快报天天公益送来的两个盆菜,加上工作室社工专门加的热菜、饺子,被十多名流浪人员一扫而光。“很感动,我们这样一事无成的人,也能受到广州的款待。”宋立新对着镜头握了握拳,说:“我还能干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希望来年有所改变,能回唐山。”

  说“不想回家”并非本意。原来,他和他的流浪伙伴们,并未忘记家乡。

 

低保人士:“好吃!比我煮的泡面好一千倍!”

  前些天,广州市天气寒冷。而在盆菜送上门的那一天,阿东衣裳单薄,抱着手臂在客厅打圈。“快好了吗?闻到香味,想吃!”他几次探头望着电磁炉上的盆菜,急不可待。

  44岁的阿东是越秀区梅花村街的低保户,在梅花村站社工站罗社工眼里,他还是个“孩子”。“没有家人在身边,没有职业,每月1000多元低保金,他不舍得吃好的,却收留了一只流浪猫定时买猫粮。”罗社工用铲子推一推加热的盆菜,害怕粘锅,对新快报记者说:“你们送来的团年饭,是阿东半辈子都没尝过味道。”

  社工黄沛榆为阿东买了包子,与煮好的盆菜一起上桌,但阿东对包子看都不看,一碗接一碗吃盆菜。“好吃!比我煮的泡面好一千倍!”他笑得像个顽童。陪在阿东身边的街道社工打趣:“这是团年饭,是新快报天天公益送来的,过年才有得吃。”

  同一天,同在梅花村街的李伯也吃到了爱心盆菜。“我在餐厅做过厨师,认得盆菜里的食材,那可都是好东西!”李伯是低保户,无儿无女,租住的公租房面积狭小,妻子是残疾人,无法住在公租房里,平时家里就只有李伯一人,对于他来说,“团聚”是奢侈品。得知有记者、社工、志愿者一起上门与他提前团年,李伯高兴极了,亲手烧了两个菜招待大家。

  “我平时吃得省,谢谢你们让我感到家的温暖!”李伯说,他正在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改善居住环境,到时他和妻子就真正能团聚了。在简陋而温暖的厅堂里,李伯和大家干杯,祝愿新年会更好。

返回顶部